
本文作者為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教授。文章轉載自《信報》「緝步成章」專欄(於2024年10月8日刊登)
「國際化」常被視為香港的標誌性特質,但這個概念究竟應如何理解?王緝憲教授在本文中指出,香港作為一個以流通為核心的華人城市,其國際化程度不僅體現在人口組成,更深植於其制度優勢與全球物流網絡之中。面對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形態的崛起,香港傳統貿易角色正面臨轉型壓力,卻也展現出強大的調適能力與物流中心地位的鞏固。在分析人口結構、轉口數據與制度特點的基礎上,本文提出:香港要在變動的國際格局中保持競爭力與價值,唯有進一步深化國際化,從「中間性」延伸出更具韌性的「中心性」。
「國際化」是相對概念
每每聽到有人說香港是個國際化大都市,都會想到兩件事。一件是約二十年前我帶幾個法國學者到深圳參觀了兩天。其中一位回到香港後對我說,緊張的心情終於鬆下來了,因為香港到處都有英文標識,不論路牌車站還是商店裡的貨品;另外,雖然身邊還都是華人,但看不到有人把他當作另類,反倒讓他感到安心。另一件是我第一次到倫敦的感受。雖然已在港居住多年,也到過美國和加拿大多個城市,但是到倫敦才感受到什麼是全球城市(global city):街頭眾生,很多都無法從外貌、穿著、甚至話語中判斷出他們是世界哪個地方來的人。所以當我們說香港國際化,是相對的。
從人口特徵看,香港750萬人口中92%是華人,廣東籍貫的占84%;非華人的居民中,大約35萬人或者近5%的是菲律賓和印尼的外來勞工,其餘非華人常住居民只占總人口不到3%或20萬左右。新加坡75%是華裔,倫敦則45%是英國白人,21%亞裔,14%為其他地方來的白人,非洲裔黑人占7%,大倫敦範圍內有超過300種方言在使用。比較之下,香港並不怎麼「國際化」。
香港:華人都市中的全球樞紐
不過如果換從貿易和物流角度看,香港作為轉口貿易的樞紐,有規模的交易夥伴很多,越南排第一,接著有臺灣、日、韓,美國只能排第六。香港國際機場有73家航空公司連接121個航點,其中大多數是海外機場;航空貨運不僅多年總運量世界第一,市場也很多元:美加20%,東南亞15%,歐洲14%,內地8%,臺灣7%,日本7%。海運情況類似,葵青碼頭直接聯繫世界所有重要國家和地區,不過區域唯一大港的輝煌時期已過。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空運海運,貨物九成以上不是香港製造或需求。
國際化本是客觀、多面和中性的。上面兩組資料道出今日香港本質:幫助並依賴中國的國際化為生的華人都市。它意味著國際化對香港是正面和必需的,無論從香港還是從國家利益都是如此。經濟已騰飛的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香港完成國際貿易,但香港的一些特殊功能仍然能有重要貢獻。
傳統貿易優勢與制度特色
作為國際貿易樞紐和門戶,香港有三大特點。第一是低門檻。除了香煙和烈酒,香港對幾乎其他所有商品都是免稅進出。這不僅有利轉口貿易,還帶來一個好的「副作用」:任何產品都可以來香港參展,沒有海關進出口的麻煩,對會展業非常有利。
第二是高標準。香港對進口產品的品質把關和驗證通常都會選取國際上最高標準,比如對藥品和食品的認證。只要可以在香港站住腳的海外產品,就可以進內地,內地產品達香港標準就可以出海。本地認證嚴格,也帶來一個重要的潛在市場:香港成為信用之地,可以開展「香港認證」業務。
第三是無品牌歧視或保護。不像內地有自己的大品牌,香港在多數重要市場熱銷產品方面都沒有自己的品牌,比如手機、西藥、照相機、汽車。 同時由於對世界各地資訊完全開放,加上免稅進口,使得這裡成為各種品牌產品的最佳實際比拼地和展銷地。經年的實踐,培養出港商對不同市場的敏銳嗅覺和將潛在爆品推往相應國家和市場的能力。有研究證明,香港中間商可以在北美市場賣出比中國直接出口產品更高的價格,是因為他們的選品能力。
這些是在普通法的基石上,香港百年積累的競爭優勢,構成了無形的商業文化壁壘,很難被新成立的「保稅區」、「保稅港」超越,哪怕後者也是零關稅。
中間性退卻,中心性崛起
然而,B2C線上跨境電商平台興起,讓香港傳統貿易黯然失色。無論貿易總量還是占GDP的比重都明顯下滑,因為SHEIN、TEMU、Shopee等不需要香港中間商。不過,香港機場貨物處理量卻繼續增長,繼續世界第一。這揭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貿易與物流之中,實體物流的生存能力反超了貿易。香港在失去某些「中間性」(Intermediacy)的時候,卻也收穫了某種中心性(Centrality)。
中間性是指僅僅作為中間人和中轉地,經過自己聯繫起了買賣雙方帶來的業務。該類過程容易被其他平行的競爭對手或管道取代,所以中間性帶來的收益或者經濟是靠不住的,如香港港口逐漸被廣州和深圳取代。
中心性是指一個地方具有某種不易取代的特質,成為全球供應鏈關鍵節點,比如有(1)剛性需求的大都市圈、(2)強大的生產基地,或者(3)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免稅、高效和包括金融在內的各種服務正在將香港變為第三者。
近兩年,香港機場附近吸引多個世界級物流企業新建或加建倉儲空間,形成超級電商服務中心,包括菜鳥和DHL,香港郵政也跟隨。原因都與國際化有關:香港機場按照國際標準做安檢,使得大量含鋰電池貨物如充電寶經香港飛而不是內地直飛;東南亞最大電商平臺用香港做退貨處理中心,免去中國海關的成本和繁瑣;最重要的是,跨國電商需要通過海外倉形式提高韌性,應對各國各地的市場變化和政策變化。香港已然成為在國際空間中的海外倉。
邁向深層國際化的挑戰與機會
跨境電商這種新型貿易業態不僅為香港帶來具高附加值的中心性,其服務範圍還可以繼續擴大,前提是香港要更國際化。例如,中國產品若要拓展巨大的穆斯林市場,就需要在香港的物流中心另辟專用倉。貿易與物流不僅涉及貨物,還涉及人員和資金的交流。香港的金融服務和會展活動都需要瞭解穆斯林世界的要求、標準,並快人一步獲得相關認證。試問:香港有幾家經國際認證的清真餐廳可以供來這裡的穆斯林朋友進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