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為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教授。文章轉載自《信報》「緝步成章」專欄(於2025年7月1日刊登)
在全球經濟變遷與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正面臨一系列的挑戰與轉型。從製造業外移到國內市場過度供應的問題,無論是外部市場需求的變化,還是內部政策的推動,均對中國經濟結構產生了深刻影響。本文將探討中國在自由市場環境中的發展經歷,以及政府如何在經濟運行中扮演重要角色,帶領讀者深入了解中國當前的經濟狀況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上周,被金庸先生譽為瀟灑程度無人能及的香港著名文化人蔡瀾離世。我1980年代來港大讀書,覺得與當時內地書店的書籍價格比較,香港的書特別貴,所以捨得花錢買的非學術書籍為數不多,記得一本是張五常《信報》專欄的合集《賣桔者言》,另一本是蔡瀾的散文集《草草不工》。蔡先生「來世上體驗生命」的世界觀,影響了不少想躺平的國人。文集中他說香港是最適合自己的。的確,換個地方,他開放的世界觀和生活方式很難得以實踐,無論是大陸、臺灣還是他的出生地新加坡。類似的,張五常教授徹底信仰自由市場經濟,也與香港這片土壤分不開。張教授是當代世界上認定並堅持為了資本的收益和市場效率,不應該設立最低工資以保障底層勞工基本利益的極少數學者之一,這與當年他在港大任教時的香港社會風氣一致。
自由市場的循環與「捲」的現象
而今日世界已經進步到無論一個國家推行什麼制度,其統治者都無法拒絕以社會公平、環境友好和經濟效益三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作為理想目標,雖然可能因國而異,實際情況差別很大。例如,兩年前信奉自由放任經濟的米萊上任阿根廷總統,自稱為「理論上是無政府資本主義者,實踐中是最小政府主義者」。他的確扭轉了阿根廷的經濟頹勢,但據官方統計,阿的貧困率從2023年下半年的41.7%,升到2024年上半年的52.9%;今年第一季失業率也上升到其上任以來最高的7.9%,這體現了放任市場、為講效率不顧社會公平,開「捲」的結果。
「捲」字近年來從內地傳到香港,它所反映的是資本尋租的結果:當資本或者企業發現了一個新市場、新機會,就殺了過去,離開原有的地方。比如當年香港製造業北移深圳東莞、今天又轉到越南孟加拉,尋找全球化市場的低成本製造基地。再如汽車製造從美國、日韓再轉到中國大陸,後者既是產地又是銷地,資本樂此不彼。這個尋租過程可以長達數年。聰明錢在見到利潤下跌後,或轉型或離開;到了出現嚴重供過於求,產品價格下跌或企業收縮裁員明顯時,不得不搶飯碗的人們才感受到被「捲」。
供過於求的後果與政策的挑戰
那麼,為什麼近年我國失業率越來越高?是因為已經開始用AI了嗎?不是。最明顯的原因是很多行業的產品嚴重供過於求,導致企業倒閉或裁員。例如,目前中國汽車產量和生產能力已經是美國的三倍。最近國家的「兩新」政策之一「以舊換新」就是以政策刺激百姓更換舊車買新車。對此,環保並不是一個好解釋。按照《中國汽車低碳行動計劃研究報告》(2020),即使是電動車EV,上游製造環節也佔全生命週期碳排放的26%,也就是說,相對於建議人民減少使用私家車,提前換車和更多人買車就意味著增加碳排放。
於是,繼續刺激買車最說得通的理由,是個「既要—又要」模式:既要符合去年九月底以來刺激消費的宏觀方向,又要繼續投資拉動供給側,製造GDP。國家當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在供給側幾乎所有期望拉動的領域都做遍了,包括但不止於:太陽能電池、高鐵、高速公路、電動車、造船、芯片、航天,美麗鄉村建設和高等教育擴招。
政府投資與未來挑戰
通過政府舉債投入供過於求無法盈利的項目,不僅產生不了GDP,還會導致政府無力支援其他需要資金的專案。例如廣西柳州,過去幾年當地人買一輛本地產五菱MINI EV,每年返現金900元,連返五年,即每賣一輛車政府補貼4500元。隨著這小小三線城市的政府無以為繼,補貼一停,今年上半年汽車銷量便大跌。最近廣西舉全省之力助柳州市化解其數千億債務,又不得不停止自治區原打算補貼支持的業務,比如開通新的國際航線。
從低迷和蕭條中走出來不容易,相信勤勞聰明的中國人,總能找到辦法。但前面提到的根本問題仍需解決,就是如何才能避免市場資訊失靈,導致在供過於求的賽道上越走越遠?習慣市場經濟思維的人恐怕不難想到一個出路,就是充滿創意的民營企業家會找到新需求、新市場。比如泡泡瑪特的王寧通過多年的摸索,找到了Labubu這樣一個小惡魔潮玩形象所對應的「情緒經濟」市場。然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這些新興領域被冠上「XX經濟」這樣的標籤後,政府可能會自動啟動相應的政策支持模式,這樣的過度干預可能導致市場過度膨脹,最終可能引發供過於求的問題,進一步加劇市場的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