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為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教授。文章轉載自《信報》「緝步成章」專欄(於2025年7月8日刊登)
近年全球局勢動盪,地緣政治與貿易關係再次緊密交織。從美中對峙、供應鏈重構,到人工智能「算力主權」的戰略競爭,大國角力正深刻影響世界經濟格局。本文透過多項研究與案例,探討地緣政治如何滲透商品與服務貿易,並思考香港如何在多元體系中發揮兼容優勢、鞏固自身定位。
地緣政治再成熱詞,衝擊全球貿易格局
地緣政治這個提法曾盛行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後因其曾是法西斯的理論基礎,一度成為忌用詞彙。近幾年,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和美中關係惡化導致的反全球化,地緣政治又成了熱詞,其定義也泛化了:凡掀動國際風波的事,都貼上了地緣政治標籤。特朗普這次在關稅戰上的種種動作,更演繹了一場打著「美國優先」大旗調整地緣政治關係的大戲。
對於普通香港市民,地緣政治的變遷,都是外部的環境,因為不僅我們個人,就算香港也不過是個沒有外事權的城市。這也是港人常常把「在商言商」掛在嘴邊的原因。那麼,「商」與地緣政治又是什麼關係?
內地一訪談節目中,國務院信息中心的經濟師祝宝良先生在解讀中國作為出口大國與其貿易夥伴的關係時表示,買家與賣家是不同的,賣家對買家的依賴更大。他認為,中國作為出口大國,很多國家都進口中國貨,但因為我們不買他們的東西,所以沒有形成他們對中國的依賴。與此同時,賣家與賣家之間,則是競爭關係,比如美國認定中國對其產生了威脅,於是地緣政治矛盾加劇了。如果中國可以買更多其他國家的貨,那些國家就會作為賣家形成對中國的依賴,地緣政治形勢會變得對中國有利。
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但不全面。無論民主國家還是專制國家,其統治者平衡國際關係時往往把政治因素放在經濟因素之上。而大國把這種考慮強加于小國,也是常有的事。例如最近美國與越南簽署的關稅協議,美國對越南產品的進口關稅是20%,而對經越南轉口產品的關稅就高達40%,擺明車馬封堵中國;同時越南對美國貨的進口關稅為零。
四項指標衡量地緣政治與貿易變化
那麼,到底有沒有可以相對客觀地考量地緣政治影響國際貿易關係的指標?多年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在地緣政治影響下發生了那些變化?再之,地緣政治的影響是不是在特定的貿易內容比如產品類別上有很大差別?這都是在商言商的港人所關心的。
去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佈了一個研究報告《Geopolitics and the Geometry of Global Trade(地緣政治與全球貿易格局)》。該報告設計了四個指標,放在一起綜合衡量商品貿易格局的變化以及地緣政治對該格局的影響,它們是:貿易強度、地理距離、進口集中度和「地緣政治距離」。「地緣政治距離」採用的是2005至2022年期間聯合國大會屬於重要會議的投票記錄,雖知該指標不完美,但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指標可以量化這個因素。
該研究注意到,從基本格局看,大國在貿易強度和整體貿易集中度上與中小國家的差別是很大的,並發現,「地緣政治距離」比較遙遠的經濟體之間的商品貿易只佔全球貿易的不到20%;同時,近40%的貿易來自全球生產集中度高的產品,例如筆記本電腦的製造以及僅三個國家提供超過全球90%的鐵礦石。這類產品把地緣政治上遙遠的經濟體聯繫在一起。
這個分析還描繪出了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走向。例如,在2017年至2023年期間,美國進口的原產地集中度降低了18%。這迅速逆轉了2017年之前美國進口集中度增加的趨勢。中國則一直在增加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份額。2017年以來,中國貿易的平均地理距離增加了7%。與此同時,東盟、巴西和印度正在參與更多更遠距離和跨地緣政治範圍的廣泛貿易。
中國、美國、印度、巴西、德國、英國和東盟這幾個主要經濟體中,東盟是對外貿易強度最高的,其次是德國,最低的是美國,中國也不算高。從地理角度看,巴西離開它的貿易夥伴最遠,離貿易夥伴最近的是德國。而從地緣政治距離考量,距離其夥伴最遠的是中國;美、印、東盟、巴西都接近世界平均值,而德國和英國與其貿易夥伴間的地緣政治距離最小。
事實上,不同類別的商品情況又不同。高端手機芯片、筆記本電腦等雖然出口國的集中度高,但其他大部分商品的貿易集中度並不算高,比如汽油、一般電子通信用的路由器。
隨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加大,開始出現了所謂貿易走廊,即從供應鏈看,某些國家與國家的貿易是全球貿易的一個不可分割的局部,比如中國與東盟多個國家之間從原材料到部件再到最終產品賣到全球的貿易就是。複雜的全球供應鏈關係正在取代國家之間只要有比較優勢互補貿易就會增加的傳統理論。
算力主權興起,香港更需強化兼容角色
與地緣政治有關的不僅有商品貿易,還有服務貿易。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剛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人工智能算力主權(AI Compute Sovereignty)》,針對整個AI算力供應鏈中的主權提出了一個多層分析框架,包括:1)AI計算基礎設施的領土管轄權,2)雲供應商的所有權和國籍,3)AI加速器晶片供應商的擁有權和國籍。研究揭示,只有34個國家將其公共AI計算託管給任何外國控制的雲數據基礎設施;有18個國家選擇在中美兩大國之間二選一,而12個國家像新加坡則玩平衡和對沖,同時依靠美國和中國公司的雲計算基礎設施。在加速器層面,除中國外,所有國家都依賴美國的英偉達加速器來為其領土內的AI計算數據中心提供支援。
從根本上說,這些選擇不再只是技術上的,而有地緣政治含義,即通過AI實現一種「算力主權」 – 讓他國依賴自己。於是,地緣政治中,海權、空權以外,雖有「陸權」已因戰後大量主權國家獨立而消失,今天又多了個跨國的「算力權」。
如果再考慮金融體系正在離開單一美元走向多種基礎貨幣,平行於SWIFT形成多元交易通道,則會發現整個世界的交往模式,從貿易到金融再到信息服務,都因為地緣政治因素,正在背離單一中立標準系統,走向多元平行系統。作為一向是中國與其他系統相容性最高的香港,需加倍努力,在地緣政治風雲變幻中提高這種兼容性。這不僅是香港立於不敗之地的前提,也是確保香港對國家做貢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