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為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教授。文章轉載自《信報》「緝步成章」專欄(於2025年4月29日刊登)
面對商品貿易壁壘加劇與內需拉動的雙重壓力,中國要打造面向未來的經濟模式,發展「來華旅遊」成為一條可行的第三循環道路。王緝憲在此合文中,指出目前中國旅遊業尚未發揮應有潛力,不僅在外國遊客人次、服務體驗與國際推廣方面落後於世界主要旅遊國,更存在支付、資訊與監管上的明顯痛點。但若能結合香港的技術與制度優勢推動改革,不僅可助中國贏回國際信任,也有潛力成為推動經濟轉型與對外開放的關鍵一環。
中國旅遊潛力巨大,卻長期未受重視
先前本欄文章提及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2013 年有 1.3 億人次的遊客,境外遊客卻少得可憐,僅有 58 萬。中國足以傲視全球的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在當前商品貿易關稅戰加劇、國內經濟轉型需靠內需拉動之際,大力拓展來華旅遊這個巨大市場,完全可以撐起一片天,在一定程度上紓解就業與消費不足的問題。同時,旅遊業亦為香港的強項,有機會貢獻國家所需。
新冠疫情一役導致外資與外來人口大幅減少後,國家已然醒覺,自 2023 年下半年起陸續單方面對 38 個國家的外國普通公民實行免簽政策,使免簽國總數增至 63 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共有 2,012 萬人次外國遊客訪華。中國旅遊研究院於今年 3 月發表的《中國入境旅遊發展年度報告 2024》指出,當中六成為免簽旅客。
該報告指2024年,我國共接待入境遊客13190萬人次,同比增長達61%,恢復到2019年的九成以上,卻沒有提及,這不過是十五年前的水平,而且2010年13376萬人次的入境遊客中,外國人2613萬人次,比2024年多了不止四分之一。事實上,去年入境旅遊人數回升到1.3億,最大貢獻來自一億港澳台地區居民內地遊,同比增長54%,佔入境旅遊市場整體的八成左右。
三大痛點:支付、資訊、網絡封鎖
拓展海外客源市場,僅靠免簽並不足夠。借用內地官方文件常見表述,需要「加大 XX 方面的改革力度」。那麼這裏的 XX 包括哪些層面,或者說,痛點在哪裏?
首先是旅客如何獲取旅遊資訊。這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平台,二是內容。內地旅客常用小紅書查攻略,而海外旅客則依賴 YouTube 等全球網紅分享平台,亦會使用 GetYourGuide、TripAdvisor、Airbnb 等導遊與活動服務平台,或 Trip.com、Expedia 等訂票住宿平台。然而,許多內地旅行社難以上載資料至這些平台,導致中國旅遊資訊仍停留在故宮、長城、頤和園、張家界等傳統景點。雖然 YouTube 上逐漸出現民間網紅介紹中國,但相比其他國家仍屬少數。像介紹重慶朝天門夜景這類內容十分罕見,與小紅書上的豐富程度相差甚遠。若中國官方與地方仍不主動登入國際平台,亦未展示今日中國年輕人所欣賞的生活面貌,單靠二十年前張藝謀《印象·劉三姐》,既外國人不認識劉三姐,「00 後」中國人也未必知道,自難吸引海外旅客。
第二個痛點是外國遊客在中國的支付方式。相信到過內地和海外旅遊的港人都清楚,今天內地已經普及到在地攤上買一個紅薯都可以甚至不得不手機支付,因為已經沒人喜歡用舊舊的現鈔零錢。而與此同時,到海外最方便的是用可以跨國支付的信用卡,特別是景區門票和重要交通工具,如倫敦地鐵,因此只需要兌換少量的當地現金防身。然而這恰恰是外國遊客到中國最大的難處:民企和個體商家都不接受國外的信用卡,地鐵和網約車、出租車也一樣,而即使遊客手機上裝了微信App,也不可以與本國銀行或境外信用卡聯網完成微信支付。因此,在中國旅行,就算兌換了一些人民幣,也無法使用很多國人已經習以為常的滴滴打車,而多國通用的跨國支付網約車平台Uber(優步)又無法在內地使用。更有甚者,租車個人遊到路上,也會遇到有加油站需要用內地身份證才可以加油的窘況。一言蔽之,由於金融和信息系統對外開放不足同時又有長足的技術進步,令整個國家在個人跨境零售支付系統方面遠遠跟不上外國遊客的需要。
第三個痛點是手機實時上外網的問題。今時今日,經常出行的人,不論中年打工族還是青年學生,都無法離開手機所連接的世界。內地旅遊經營者不容易理解,屏蔽外網,會讓很多外國遊客感到不便和缺乏安全感。雖然有人把視頻發到 YouTube 上,介紹外國人闖到陌生的中國農村,完成了幾乎不可能的個人探險遊時,中國百姓是多麼友善可靠,但這並不是大多數人旅遊的模式。
上述三點痛點,皆可以由香港參與改善。例如在支付方面設計可租借的預付手機,內置支付功能與外語操作系統;資訊方面,利用香港作為平台試行針對遊客的 VPN 服務與網路導航應用;若能在香港作為試點推行,將提升整體國際接待能力。
打造「第三循環」:讓世界人來中國消費
過去幾年強調“雙循環”,是把目光盯在製造業和產品,外銷遇阻就內銷,沒有關注還有第三種循環,即將外國消費者請到國內來消費,將產品運出變為遊客流入,形成外國人在中國消費這個循環。國人出國旅遊熱已經造成世界上最大旅游贸易逆差国:中國這個世界服務進出口第二大國的90%逆差由旅游貿易造成。一個國家旅遊貿易逆差過大,說明該國對世界旅遊的吸引力遠小於世界對該國居民的旅遊吸引力。到了改變這種狀況的時候了。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鑑,它用了 20 年的時間,完成了從日本人世界游到今天世界人日本游。2024年日本入境游带来的收入約達7.2万亿日元,而这一金额超过了日本半导体电子零部件和钢铁的出口额,仅次于汽车出口额,成為日本國際貿易中排名第二的產業。
這個第三循環有幾重意義。首先也是最現實的,是避開高關稅和其他因貿易戰引起的出口障碍,讓外國人到中國購物和消費,以新方式從消費端拉動經濟。大量名牌產品是在中國製造,目前最新的離境退稅政策,可以讓來中國的遊客獲得實惠,甚至可能出現大量來中國的買手,就像當年香港有人到意大利和法國做購物代理一樣。
其次,更重要的是冀大量外國普通人來華旅遊,把最新最真實的中國作為一個大市場,展現給世界。印象中,這方面最成功的是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其開幕式和後來的各種報道,讓全世界突然看到了一個與大多數人印象不同的中國。近些年,由於各種原因,內地自己看到的中國和通過外網上瞭解到的中國差異越來越大。有研究指出,當今主要網站上的假消息與真資訊的比例大約為 6:1。直覺上,與我在YouTube上看到的情況差不多:絕大多數關於中國的訊息都是先有立場,再編故事,噴的捧的各占一半。然而,若每年有 1 億遊客,即相當於 2024 年訪問法國的遊客人次 (中國僅 2012 萬人次),則他們回去告訴親朋好友或者在互聯網上用各種語言曬出自己到中國旅遊照片或視頻,就會形成乘數效應,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的大、多樣化,及中國普通人的真實生活,無論是在最現代化的大都市,像深圳,上海,還是在最鄉村但風景如畫的貴州、雲南、廣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這第三種循環應該是中國走向世界、續推經濟全球化的核心策略之一。既然要做人類命運共同體,就要讓人家瞭解你,認識你。沒有溝通,就不可能理解。這就像過去的兩年,香港一年幾十萬人新申請回鄉證,突然多了很多人每週去深圳;近一年也多了很多內地人來香港。他們的耳聞目睹,都不斷推翻一些來‘信息繭房’的誤導信息。這一點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對壘的大環境中非常重要。兩年前,我同家人在英國旅遊勝地碰到一美國遊客,她聽說我們來自香港,立即表示非常‘同情’我們捱過了那“地獄般歲月”;而同一時期我到內地出差,朋友問我,為什麼香港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就要上街遊行?我雖然可以請他們不要道聽途說,但只有他們來香港看看,才能化耳聽為虛為眼見為實。
從細節與制度入手,重塑國際形象
相對沒有前面三點重要的,是防止內地出現“加拉帕戈斯化”(日語:ガラパゴス化)。這個日本詞,原本指日本的手機產業狀況,即在孤立的環境(日本市場)下,獨自進行「最適化」,因而喪失了與區域外的互換性。目前內地在手機電子支付、電子監控和外賣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其中,電子支付我們上週已經分析過,外賣對遊客的影響不大,可以略去。電子監控及其數據應用與外國差異大。例如,多數國人對‘掃臉’這種個人信息收集方式並不在意,該技術還被看作是‘高科技應用’而廣泛出現在地鐵站購票、景點出入、酒店入住等場景,我在廈門某酒店就經歷進電梯要‘掃臉’的安檢模式。然而,出於文化方面的差異,一些外國遊客與國人定義的隱私不同,會認為這是酒店或者景點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在世界旅遊高質量開放的世界排名中,新加坡、法國、西班牙等世界或者亞洲排名最前的,都是對大量國家免簽證、社會長期穩定的國家。說到免簽證,我國兩年前邁出重要一步,但仍然有極大空間。目前中國單方面免簽來華的有 38 個國家,加上互免的 26 個,共 64 個,並延長了入境時間。但美洲主要國家巴西、墨西哥、美國、加拿大等仍然沒有免簽,免簽國家和地區的數量比起香港(超過180)和新加坡(163),美國(183)、法國(190)甚至馬來西亞(約170)等還差很遠。
最後,從外國遊客角度看觀光中國的擔憂,並不像去其他一些國家所顧忌的海關腐敗、街道不安全等,而是各種不規範。例如不規範地使用電子監控手段。這方面有兩個地方特別值得注意。一是內地很多臨時措施,比如僅應於新冠疫情期間實施的,沒有政府部門用公開文件方式在全國範圍撤銷。二是在採用新技術時,在沒有完成對所有可能情況的測試就投入使用,並且以足够長的時間共行原有方式,完成過渡。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既宏觀又微觀,也許從來就沒有那個政府部門,大到發改委,小到火車站,從外國遊客的角度考慮過。
若每天有上百萬的外國遊客在中國各地參觀,其效果就如每天都在舉辦北京奧運會。香港旅遊部門最近邀請多個世界級旅遊網紅來港觀光,就是這個路數。希望更多的人瞭解,一個在全球化了的世界中進入中等發達水平的大國,不只有內貿外貿「雙循環」,同樣重要的還有由外國遊客群體帶來的第三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