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字當頭 融在其中

本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教授日前應邀擔任BMW卓越城市講堂「城市邊界」的講者之一,以「跨字當頭,融在其中?」為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發展前景。「一定要做,但一定難做,該怎樣做」,王教授在這個主旋律下,暢論大灣區在中港兩地的政經及社會發展方面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

為什麼要講建設大灣區?因為其實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也是一件在難的情況下還必須做的事情。

  • 從城市發展區域化的觀點看,大灣區是高密度區域發展的第二個東京灣。
  • 大灣區為國家未來的社會體制改革探索鋪路,是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可能突破口。
  • 大灣區能否成為以市場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和社會制度出現革新的一個最早的實驗點?
  • 有沒有辦法在香港的週邊來解決香港內部的問題?

 

挑戰

如何在如此高密度大範圍的城市連綿區實現可持續發展,避免出現災難性的發展後果,區域層面的規劃和治理極其重要。

  • 兩邊內部環境的差別較大,是兩種完全不一樣政府內部的思維方式。
  • 兩邊文化基礎的不同,因就社會環境、網路環境的差異,當香港與大陸進行信息交流的時候,雙方對資訊的理解程度和處理方式會有偏差,繼而變成了合作過程中的屏障。
  • 兩地社會關注的發展重心不同,這種差異將會為未來兩邊的協同發展帶來很大的困境。

 

方案

持續的溝通能為大灣區未來發展助力,更多的流通和交流,只要保持溝通,就有發展的希望。

  • 貨運流轉:毋庸置疑,這是最好的溝通。
  • 人員流動:這方面現在也在改善,比如,目前香港人來到大灣區,可以按照香港的稅收交稅,鼓勵了人員的自由流動。
  • 資金流動:這是香港最大的優勢,在香港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在這方面我們大陸還有很多改革的空間。
  • 資訊流通:我們要保證一家企業在香港的帳戶可以跟在大陸那邊的帳戶資訊聯通,因為如果不允許公司內部資訊庫 間的無障礙聯通,就會對商業發展造成阻礙。

通過交流和溝通,在大灣區建立起一個相容性更高,從而對邊界兩側都帶來更好明天更多發展機會的制度,我們要充分利用大灣區這個平臺,使得它成為下一輪經濟改革的一個平臺和突破口。

卓越城市講堂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澎湃新聞及寶馬中國聯合主辦,通過政策研究、商業實踐、科技發展與人文視角,探討城市邊界的存在形式,暢想城市人群之間互聯互通的可能,勾勒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當日出席的演講嘉賓還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帆、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周振華及中國城市和小鎮改革發展中心智慧城市和大數據所長姜鵬等。